建军大业

2020.12.11

从影片的整个艺术表演来说,该片从一开始以红底白字的时间为背景板,介绍从1924年到1927年的系列大事,较为清晰地间接地构建了我党建军的整个历史框架。国共两党从一开始的合作到后‘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后的破裂;其间孙中山先生逝世,宁汉分流等等事件无一不对国共关系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纷纭变化的政治局势无一不令观者感触到独属那个时代的复杂,并于不知不觉间深刻认识到依靠国民党的不可靠性以及我党掌握武装斗争权的必要性和急切性。加之影片采用暗黑的元素,以及金属的质感,和那个黑暗带着伤痛的年代相呼应,更添真实感。

回归其剧情,作为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无疑,《建军大业》讲诉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之武装革命力量的初步形成阶段故事。我非常赞同刘伟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本片以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强的电影感来拍出一部充满质感的历史影片,让观众体会电影中的各个角色;而借用黄建新的话来说,《建军大业》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澜迭起的革命岁月中,为国家、民族与理想舍生忘死的热血英雄;是的,同其姊妹篇《建党伟业》一样,该片仍是对群体英雄的礼赞!

似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带着无言的感动,带着令人震撼的魅力。是我太过敏感和夸张了吗?当然这并非原因所在。我想感动的原动力是那个时代的风采,那个时代于艰苦环境甚至可称之为绝境的条件下人们的信仰、责任、甚至于对未来的希望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今之盛世来之不易,念先辈岂不动容?

家国动荡,山河破碎,我辈皆是罪人。

于是乎有志之士为河清海晏之太平盛世奔波;于是乎无论何时都有一批人在黑暗中献祭自己的青春、生命乃至一切去求来那破晓时分!

影片以陈独秀、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为始,“保护上海工人运动,打到反动军阀,打到军人政府,不交枪,不投降”,在口号声声中,我似乎感受到游行众人对反动政府之憎恶,似乎看到工人阶级这一新生阶级的逐渐成长,似乎听到我党之掌握武装之急切呼声......再后来又不禁沉浸于杜月笙江青华,周恩来与斯烈兄弟之交锋。紧张的对峙,与国民党人的屠杀,餐桌上的交战,言语的机锋,残酷的虐杀,痛失所爱的哀悼......平和与血腥画面的切换,两种不同氛围的碰撞,将那个时代的悲剧完美呈现,让人哀痛之同时感受到我党力量之弱,壮大自我实力尤其武力之急。

一部剧,一个时代,盈满了多少动人故事。何人不曾想慨歌以报国?“三民主义,吾党所忠,以建民国,以进大同,资尔多土,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是斯烈之人之初心;有太多无奈,太多愤怒,一幕幕简单的画面,国民党反动派对上海商务印书局的迫害,遍地的尸体,绝望的哀嚎,被活埋被虐杀的无辜群众......莫名地,为这群体性的悲哀,泪水盈满了双眼。黑暗统治着那个时代,光明快点到来吧!让我痛心的一幕是李大钊先生被绑上刑台时淡然的样子。君子如彼,却仍旧难逃敌人之迫害,而为信仰之牺牲当是其毕生之所钟所愿,对这种人,我不当怜,当敬。而这些种种是为当时共产党处境之艰,是以我党提升实力,壮大力量之急。

在严峻的形势下,我党内有识之士开始密谋武装反抗国民党。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又南昌地处三大势力交界地带,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故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部队在南昌起义。因路线不对等,南昌起义并不成功,但其意义重大,至此,我党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八一后来也被定为建军节。军人的热血,无一不感染着我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为信仰,为家,为国!面对死亡、战火、伤痛,他们真的无惧吗?当然不是,他们害怕,会在战斗受伤时说”娘,我好怕啊”,会哭泣,会哀嚎,但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明天,他们必须誓死一搏,为心中的信仰,为身后的家人,为脚下的土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服从命令是他们的担当,马革裹尸还是他们的信仰。任何一个时代,军人总是承载了太多,是时代中可爱可敬的那群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可爱的战士争相留下,将生的机会留给他们亲爱的战友们,”我是孤儿,我要留下来”......

革命是离别的背影,孩子的哭啼,是无数个小家的牺牲。杨开慧说”十年不归,我等你一辈子”,她叫他丈夫走,纵使千般不舍,纵使孩子哭喊要爹爹,因为时代更需要她的丈夫。如果可以,何人不想享天伦之乐?

一个个小家的牺牲,一个个战士的牺牲,换来今日之盛世安康。盛世不易,怎敢不惜之,怎敢不承先辈志以护万世太平?

记得影片中的一段对话,我感触颇深。“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你得把死的人的生命活出来,只有这样他们才没有白死,他们的牺牲才算值得。”今之众人,何人可不为幸存者?而作为幸存者的我们肩负着那些为我们牺牲的先烈们的希望,我们要珍爱这难得的和平,要连着他们的那份活得肆意幸福,要将这盛世变得更美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岂曰无声,河山即名,岂曰无声,吾辈不忘!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吾辈当自强!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